行业新闻

质量为本、客户为根、勇于拼搏、务实创新

新闻公告

< 返回上一页

网易云“崩”上热搜:贵州,藏着互联网大厂的“算力心脏”

发布时间:2025-04-15 16:42:43

一场突如其来的App崩溃,让贵州——这个低调的“机房大省”再次走进公众视野。当网易云音乐因机房迁移话题引发热议时,人们才惊觉:在西部群山之间,贵州早已成为承载中国互联网半壁江山的“算力心脏”,而这一切,始于一场天时地利与战略远见的深度交织。


 一、为何大厂都把机房搬到贵州?三大优势筑牢“天然数据港湾

  服务器是互联网的“神经中枢”,却也是“耗电巨兽”——数据中心每年消耗的电量占比达2%,仅降温成本就占运维支出的41%。在这场寻找“解”的竞赛中,贵州凭三大核心优势脱颖而出:   - 气候优势:天然的“服务器空调”    贵阳年均气温15℃,夏季平均气温24℃,相较东部高温地区,可大幅降低制冷能耗。加上高原地形带来的稳定气候,无需依赖高耗能的机械制冷,仅自然风冷就能满足服务器散热需求,成为罕见的“天然数据中心温室”。   - 能源优势:水电大省的“绿色算力”  贵州年发电量超2000亿千瓦时,水电占比长期保持40%以上,清洁能源供应稳定且成本低廉。尤其是丰水期电价仅0.3元/度左右,较东部地区低30%-50%,每年可为单个超大型数据中心节省上亿元电费。更重要的是,贵州正推进“源网荷储”一体化,规划到2025年数据中心可再生能源使用率达50%以上,绿色算力成为核心竞争力。   - 优势:自然灾害的“避风港”   贵州地处西南内陆,无台风、地震、洪水等重大自然灾害,地质结构稳定。加上土地资源丰富、人工成本低,综合运维成本较东部沿海降低40%以上,成为互联网大厂“降本增效”的地。  


二、从“机房大省”到“算力枢纽”:国家战略点燃贵州“数据引擎”

  如果说自然条件是“先天基因”,那么国家战略就是“后天赋能”。2015年,贵州成为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;2021年,“东数西算”工程将贵州列为8大国家枢纽节点之一,正式按下从“数据存储”到“数据计算”的升级键:   - 政策东风催生产业集聚    从获批建设“中国大数据产业博览会”到出台“东数西算十大政策”,贵州构建了“数据开放+算力调度+产业生态”的政策体系。截至2023年,贵阳贵安已集聚21个大型数据中心,服务器承载规模达137万台,网络直联38个城市,省内时延低至3毫秒,到粤港澳仅10毫秒,实现“西部算力、东部使用”的协同。   - 巨头用脚投票:从“存储基地”到“智算高地”    华为、腾讯、苹果、阿里云、网易等企业纷纷落子:华为云在黔业务占比从2021年的26.2%飙升至59.3%;腾讯贵安数据中心装机能力超10万架;苹果iCloud中国数据中心落户贵安。更关键的是,贵州不再局限于“机房托管”,而是向算力产业链上游延伸:基于华为鲲鹏、昇腾处理器的云上鲲鹏科技,实现服务器国产化率 ,2023年产能同比增长200%,带动30余家配套企业集聚,形成“芯片研发—硬件制造—软件应用”的完整生态。  


三、不止于“机房”:贵州正在改写数据经济版图

 

曾经,有人质疑“贵州只是互联网大厂的‘西部仓库’,附加值有限”。但如今,贵州早已跳出“存储思维”,在数据要素市场化改革中率先破局:   - 从“冷数据”到“热经济”:数据交易催生新蓝海  

 作为数据交易所,贵阳大数据交易所累计交易额达47.87亿元,探索数据“三权分置”(持有权、加工权、经营权)改革,率先发布数据要素流通“贵州规则”。预计到2025年,贵州数据要素市场规模将突破500亿元,“数据财政”正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。   - 数字产业集群崛起:从“算力底座”到“产业高地”    上游,服务器、智能终端等电子信息制造业产值突破120亿元,同比增长28.2%;中游,数据中心标准机架达13.7万架,算力规模达31.77Eflops,成为智算能力强地区之一;下游,云服务产业规模突破400亿元,“贵商易”“贵州工业云”等平台服务超400万市场主体,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速连续5年前三。2023年,贵州数字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2%,大数据电子信息产业总产值突破2200亿元,实现五年翻番。


四、下一站:从“算力枢纽”到“数字经济样板”

  当“东数西算”进入深水区,贵州的野心不止于“承接东部算力”,更要打造“自主可控的数字产业生态”:   - 算力基础设施再升级:规划到2025年,数据中心标准机架达80万架、服务器400万台,算力规模突破500PFlops,建成“通算、智算、超算”三位一体的算力体系;   - 数据要素市场化加速:出台首部省级数据条例,建设数据要素流通交易平台,推动公共数据、企业数据“应开尽开”,释放10万亿级数据价值;   - 人才与创新双轮驱动:依托贵安科创城、华为云创新中心等平台,累计引进大数据企业494家,培育“独角兽”“瞪羚”企业20余家,数字经济人才总量突破50万人。   结语:一个西部省份的“算力逆袭”

  从“连高速公路都没有”的欠发达地区,到承载互联网大厂核心算力的“数字高地”,贵州的逆袭之路印证了一个道理:区域发展的关键,在于找准“差异化优势”。当气候、能源等自然禀赋,遇上“东数西算”的国家战略,再加上“敢为天下先”的改革魄力,曾经的“西南内陆”,正成为中国数字经济版图中耀眼的“算力明珠”。   网易云的短暂故障,不过是贵州数据产业崛起过程中的小插曲。更多时候,这个低调的“机房大省”,正默默为数亿用户提供稳定的算力支撑,用数据和算力,书写着属于西部的“数字奇迹”。

71.png


上一篇:增速!贵州软件服务业跑出数字经济加速度 下一篇:选择服务器托管商时,如何评估其技术支持能力?